国内金价持续上涨的背后逻辑
最近打开手机,总能看到“金价又涨了”的消息。5月底,国内金饰价格刚经历一波回调,转眼又重回千元关口。这种“上蹿下跳”的行情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看不懂——不是说美联储要降息了吗?怎么金价还在涨?其实,黄金作为“金属之王”,其价格波动从来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的。
三重引擎推动金价上行
仔细观察当前市场,黄金的强势主要来自三股力量:首先是全球央行购金潮。中国央行已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,截至2025年3月末储备达2292.31吨,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从2020年的3.2%提升至4.9%。这种“去美元化”操作形成正反馈循环:央行买得越多,市场对黄金的信心越强。
其次是地缘政治“黑天鹅”不断。中东冲突、俄乌战争僵持、美国对欧加征关税等事件,让避险资金持续涌入黄金市场。5月初金价一度跌破3255美元/盎司,但因地缘冲突升级又迅速反弹至3438美元,这种剧烈波动恰恰说明黄金的“危机货币”属性。
第三股力量来自货币政策转向预期。虽然美联储近期表态偏鹰派,但市场仍预期2025年可能降息50个基点。历史数据显示,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每下降100个基点,黄金价格上涨约11%。当前实际利率已低于1.25%,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大幅降低。
白银:黄金的“影子选手”
相比黄金的“高光表现”,白银更像是个低调的追随者。但细看数据会发现,白银的波动性其实更大——2024年伦敦银最高触及34.858美元/盎司,年度涨幅约22%。这种特性让它成为风险偏好者的选择。
白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重属性:既有黄金的避险基因,又是光伏、电子等工业领域的重要原料。当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苗头时,白银往往能跑赢黄金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金银价格比并非恒定,当前1:45的比例接近历史低均值,意味着白银的波动风险可能更大。
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?
面对剧烈波动的贵金属市场,普通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:
第一,别把首饰当投资。金店售价包含加工费、品牌溢价等,回收时可能打八折。真想配置黄金,不妨关注纸黄金、黄金ETF等金融产品,交易成本更低。
第二,控制仓位比例。贵金属更适合作为资产组合的“稳定器”,一般建议配置5%-15%。就像2025年一季度那样,当股市、房市双双调整时,29.81%的金条金币需求增长恰恰证明了其分散风险的价值。
第三,警惕短期回调风险。花旗银行虽然将3个月目标价调高至3500美元,但美联储货币政策、特朗普关税政策等变量仍可能引发震荡。技术面看,沪金主力合约若跌破732元/克支撑位,可能迎来更深调整。
未来:黄金的“高光时刻”还会持续吗?
从长期来看,支撑黄金的逻辑并未改变:全球债务高企(美国“美丽大法案”或新增3.8万亿美元赤字)、去美元化趋势、地缘冲突常态化,这些都在重塑黄金的定价体系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的论断至今适用:“金银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人类共识的货币本质”。
不过具体到投资操作,还是要记住那句老话——“乱世买黄金”不等于“闭眼买黄金”。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金价时,或许正是该冷静审视持仓的时候。毕竟,真正的财富密码,从来不在追涨杀跌的喧嚣里,而在对经济周期的清醒认知中。
: 期货看“五”评 贵金属:中期支撑明确,等待进一步回调
: 参考美元顺势投资 参与金银投资交易有诀窍——中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