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价震荡中的贵金属市场:黄金与白银的博弈
近期,“金价预计会跌到多少”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话题。2025年5月底,国际金价经历了一轮快速回调,现货黄金一度跌至3263美元/盎司,国内金饰价格也跌破千元大关。这种波动背后,是多重因素的角力——从美联储鹰派货币政策、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扩张,到地缘政治风险的起伏,贵金属市场正站在十字路口。
黄金:短期承压与长期逻辑的背离
5月下旬的金价下跌,直接诱因是美联储释放的鹰派信号。会议纪要显示,市场对全年降息次数的预期从4次缩减至2次,美元走强压制了以美元计价的黄金表现。同时,美国法院暂停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裁决,短暂缓解了贸易紧张情绪,削弱了黄金的避险需求。
但中长期来看,支撑黄金的结构性因素依然牢固。特朗普政府推动的“美丽大法案”若通过,未来十年可能增加3.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,美债收益率攀升至5.047%的拍卖结果,暴露出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。历史经验表明,当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超过4%时,黄金往往进入牛市周期。多家机构预测,2025年底金价仍可能冲击3000美元/盎司的历史高位。
白银:工业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双重驱动
与黄金相比,白银的波动更为剧烈。5月底银价守在32.7美元关键支撑位上方,太阳能产业的需求增长为其提供了基本面支撑。道明证券预测,2025年四季度银价可能达到36美元/盎司,2026年进一步升至39美元。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发展,正在加速白银库存的消耗。
值得注意的是,白银的金融属性使其与黄金保持高度联动。当金价突破33.7美元阻力位时,白银往往跟随上涨;而美联储政策转向等宏观风险,则会同时压制两种贵金属的表现。
投资启示: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贵金属市场的短期波动既是风险也是机会。中信建投等机构建议,可将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“压舱石”,在价格回调时分批建仓。而白银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,需密切关注光伏产业政策变化及库存数据。
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显示,全球央行已连续18个月净增持黄金,中国黄金储备在2024年11月单月就增加16万盎司。这种“去美元化”的长期趋势,或许比短期价格波动更值得关注。毕竟,当纸币的信用被财政赤字不断稀释时,历经千年考验的贵金属,始终是穿越周期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