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金:避险需求与货币属性的双重支撑
近期黄金价格在每盎司2300-2850美元区间震荡,2025年3月曾创下2853.2美元的历史新高。这种强势表现源于三重动力: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,美元指数走弱;二是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,2024年各国央行购金量达1080吨,创历史次高;三是地缘冲突推高避险情绪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投资者对黄金的偏好显著增强,国内金价较国际溢价长期维持在10-15美元/盎司。
实物黄金投资形式多样,从金条、金币到黄金ETF。其中,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99.99合约日均成交量超30吨,成为亚洲定价标杆。对于普通投资者,需注意实物黄金的储存成本和流动性差异——银行代保管费率通常为0.3%-0.6%/年,而首饰金因加工费因素变现折价可达20%。
白银:工业需求驱动的价值重估
相比黄金的货币属性,白银更像"戴着贵金属帽子的工业品"。2025年4月金银比罕见突破105:1,远高于50-80的历史均值区间,这种极端分化暗示白银存在巨大估值修复空间。光伏和电子产业构成需求主力——N型电池技术使光伏用银量增至10吨/GW,全球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银量较燃油车增长71%至35克。供给端,全球银矿产量增速已降至1.2%,LBMA库存较2020年峰值缩水45%,供需紧平衡态势明显。
投资渠道上,国内投资者可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的Ag(T+D)合约参与,保证金比例约10%,按当前价格计算每手合约(15千克)保证金约4.5万元。相比现货白银,期货工具更适合波段操作,但需警惕近期交易所频繁发布的风险提示。
市场新动向:结构性机会与风险警示
2025年贵金属市场出现两个显著变化:一是黄金股与商品价格联动性增强,山东黄金、赤峰黄金等A股标的日均振幅扩大至3%-5%;二是监管趋严,3月以来上金所、建行等机构连续发文提示"贵金属价格波动加剧风险"。这要求投资者更注重仓位管理,将贵金属配置比例控制在总资产的15%-20%为宜。
对于《赤湖寿金(@replace=10002)》这类地域性产品,需特别关注其成色认证和流通渠道。国内正规渠道的黄金饰品应带有"足金999"标志及检测机构认证编码,回购时需提供购买凭证。若涉及收藏类产品(如纪念性金条),其溢价部分可能高达30%,更适合收藏需求而非单纯投资。
结语: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
回望历史,贵金属始终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扮演特殊角色。当下市场环境中,黄金的避险光环与白银的工业潜力各具魅力。投资者不妨以"黄金打底、白银增强"的思路构建组合,通过定投平滑短期波动。毕竟,当金银比站上历史极值时,均值回归的力量或许正在蓄势待发。
: 贵金属 01801053.PT